不做薪水奴隸!

薛西佛斯是希臘神話故事中風神之子,由於他蔑視眾神,受到神的懲罰,罰他每天卯足全力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然後眼睜睜的看著巨石滾下山。接著他得重頭再將那塊巨石推上山,但巨石仍繼續滾下山,就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承受著永無止境的困頓與煎熬。
身為上班族的你,為了1份薪水,每天早出晚歸,深怕做不好被老闆修理;你每天像急驚風般地慌忙出門,只為上班不遲到,以免被扣錢;你永遠 有做不完的事情,工作壓力讓你無法呼吸、睡不著覺,甚至連「性生活」都提不起勁;你每天心裡所想的只是如何把事情做好,得到老闆肯定,深怕做不好,下一個資遣的對象就是你。
你每天加班累得跟狗一樣,只為了1份薪水,你失去健康,也失去快樂,年輕時的夢想離你愈來愈遠,你成了十足的薪水奴隸,內心有個聲音一直呼喚你:「我想放下工作!去做自已想做的事,即使是暫時的解脫也好」
像影印機般的上班族生活,其實與薛西佛斯一樣,永遠重覆著同樣的事情,巨石每天都得推上去,但始終停不在山顛,仍會滑落下來。只是你可曾想過放下石頭,不再推動它,不再做薪水奴隸?《今周刊》與udn job.com聯合人力網站合作進行「國人放下工作意願調查」發現,高達84.4%的上班族想過要放下工作;根據勞委會公布的數據,2002年底,台灣共有996萬勞動力人口(即受薪階級),估計就有800萬人想從工作中逃離或暫時放下,顯見職場壓力讓多數上班族喘不過氣來。
無論是永遠放下工作或是暫時放下,都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是現在已有愈來愈多人選擇放下工作,暫時放空自己,回家照顧家人、創業或去完成夢想,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讓自已從薪水階級解脫,已成為多數上班族心中的夢想。
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定義人生最高境界為自我實現,而追求自我實現的境界遠遠高於滿足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認識和理解等需求,也就是說一個人什麼都有的時候,要如何實現自己的潛能、創造力、理想和信念,讓自己沒有遺憾;然而,現在卻有很多人仍陷在工作的枷鎖中,無法掙脫,更遑論追求自我實現。
調查發現,28.4%的上班族不想再當上班族的原因是「工作時間太長,或壓力太大」,其中尤其以科技業者26.7%的比例最高,科技新貴雖然收入豐富,但是工作時間偏長,壓力過重,是最想放下工作的族群。
身為上班族的你,為了1份薪水,每天早出晚歸,深怕做不好被老闆修理;你每天像急驚風般地慌忙出門,只為上班不遲到,以免被扣錢;你永遠 有做不完的事情,工作壓力讓你無法呼吸、睡不著覺,甚至連「性生活」都提不起勁;你每天心裡所想的只是如何把事情做好,得到老闆肯定,深怕做不好,下一個資遣的對象就是你。
你每天加班累得跟狗一樣,只為了1份薪水,你失去健康,也失去快樂,年輕時的夢想離你愈來愈遠,你成了十足的薪水奴隸,內心有個聲音一直呼喚你:「我想放下工作!去做自已想做的事,即使是暫時的解脫也好」
像影印機般的上班族生活,其實與薛西佛斯一樣,永遠重覆著同樣的事情,巨石每天都得推上去,但始終停不在山顛,仍會滑落下來。只是你可曾想過放下石頭,不再推動它,不再做薪水奴隸?《今周刊》與udn job.com聯合人力網站合作進行「國人放下工作意願調查」發現,高達84.4%的上班族想過要放下工作;根據勞委會公布的數據,2002年底,台灣共有996萬勞動力人口(即受薪階級),估計就有800萬人想從工作中逃離或暫時放下,顯見職場壓力讓多數上班族喘不過氣來。
無論是永遠放下工作或是暫時放下,都需要相當大的勇氣,但是現在已有愈來愈多人選擇放下工作,暫時放空自己,回家照顧家人、創業或去完成夢想,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讓自已從薪水階級解脫,已成為多數上班族心中的夢想。
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定義人生最高境界為自我實現,而追求自我實現的境界遠遠高於滿足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認識和理解等需求,也就是說一個人什麼都有的時候,要如何實現自己的潛能、創造力、理想和信念,讓自己沒有遺憾;然而,現在卻有很多人仍陷在工作的枷鎖中,無法掙脫,更遑論追求自我實現。
調查發現,28.4%的上班族不想再當上班族的原因是「工作時間太長,或壓力太大」,其中尤其以科技業者26.7%的比例最高,科技新貴雖然收入豐富,但是工作時間偏長,壓力過重,是最想放下工作的族群。
不想讓孩子聯絡薄空白 陳瑞枝辭去高薪工作
在華碩擔任採購部門代主管的陳瑞枝,1年前辭去令人羨慕的高薪職位,回家照顧家人。她說:「我以前人生是黑色的。早上天還沒亮就出門,晚上工作到9點、10點以後,甚至做到半夜1、2點,第2天早上還得在8點半上班,從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顏色。」晚上10點以後,華碩整棟大樓仍是燈火通明,所有華碩人--其實應該是所有科技人,都是過著這樣的生活。
陳瑞枝與所有科技人一樣,每天早出晚歸,因為先生也工作到很晚,因此她跟自助餐店老闆講好,讓讀小學和幼稚園的2個女兒,下課後自行到自助餐店吃了晚餐後再回家;等她下班回家時,女兒通常已經睡著,女兒的聯絡薄常常來不及簽名,老是被老師打上問號。
每次回到家看著女兒熟睡的臉,「我感到好愧疚,覺得對不起她們。」去年暑假她決定辭去工作,回家照顧家人。辭掉工作之後,她並沒有讓自已閒著,白天去學習各種健康飲食課程,全心幫家人調整體質。
到金瓜石開民宿完全是意外的巧合,今年3月他們一家人到金瓜石玩,意外發現「原來台北也有這麼漂亮的地方」,金瓜石背山面海,雖然是個山城,但是卻可以一眼看到太平洋。這裡四季風情都不同,空氣清新,寧靜純樸,他和先生都愛上這裡,開車回家途中,當下又折返,看中一家餐廳,事後他們主動說服餐廳老闆把店頂讓給他們,沒多久,他們舉家遷到金瓜石定居;篤信基督教的他們把這座民宿以耶穌最小的門徒利未(Levite)命名,6月「利未莊園」民宿開始試營。
來訪當天,金瓜石下著微雨,山嵐就在眼前飄來飄去,陳瑞枝在廚房煮咖啡,正對著大海,陳瑞枝讚歎的說:「我每天在數海有幾種顏色,到現在都還沒數完呢!」 「以前工作只是在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工作只是為了領到薪水,現在我認真為自已而活,在工作中享受生活,自己當老闆;不想做生意時,只需把門關上,就可以休息。」
「你看,山嵐飄過來了」,陳瑞枝好興奮,好像山嵐是她的一般。離開工作,陳瑞枝意外發現新的人生。
在美國推動「為生活而工作」運動的作家喬.羅賓森在《別做老闆奴隸》一書中提到:「沒有任何一項工作值得犧牲健康、忽略家庭、放棄真正的生活時間」,「辭掉要命的工作並不是世界末日,卻可能是新的開始。」
羅賓森認為「人生有另一種日子,另一條道路,但是你看不到它,除非你容許未知展現在眼前。」陳瑞枝為了家人辭掉工作,卻發現人生的另一條
道路,與羅賓森的概念不謀而合。
準備7年 張祥佑要演自己寫的劇本
在康迅數位科技公司擔任行銷副總的張祥佑,今年才36歲,他已經規畫好7年後退出職場,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廣告行銷出身的張祥祐,待過聯廣、義美集團、台灣智得溝通等多家廣告公司,曾在北京幫康師傅作廣告行銷。身為廣告人,他經常是從早工作到晚上11、12點以後,回到家已是半夜,有時為了趕企畫案,可以連夜不睡做到天亮,回家洗個澡,繼續上班。
生活的每一天幾乎都被工作占滿了,沒有自我的時間。他從念書時期就喜歡賞鳥,酷愛大自然,假日幾乎都往野外跑,喜歡寫些文章在各報章雜誌發表,但過去幾年的工作型態,幾乎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說五子登科是人生最美好的事,張祥佑認為現代人一生大部分都在工作,對現代人而言,最美好的事應該是「進到一個好的產業,一家好公司,老闆賞識你,有同甘共苦的同事。」這幾樣缺一不可,例如,你進到一個有未來性的產業,但是如果公司本身體質不佳,也難有前途可言;或是公司體質很好,但是卻老闆不賞識你,那也很鬱卒;再即便老闆賞識你,但是如果同事間處得不好,那也是白搭。
如果要全部擁有,必須有好機緣才行,「那人生還有什麼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呢?只有退出職場,照自己寫的腳本來過生活,以前我都是照別人寫的劇本演,以後我要照自己的劇本來演。我不必再求別人,也不必別人來求我,人們和我是彼此沒有功利關係的交往狀態,這是多開心的事啊!」
張祥佑眼神充滿嚮往地說:「我不討厭工作,但是我想要自己掌握生活。」他已經向周遭朋友宣布,2010年他要完全退出職場,那年剛好43歲,「退出職場後,我可以做自已想做的事,我有上千本書,我要一本一本讀完,還有拍照、旅行,種花、賞鳥。我可以扮演的角色實在太多了.....市民大道上木蘭樹的花,有股豔麗的香味;台北市中山北路上有漂亮的楓香和樟樹,它們的紋路和樹幹長得如何,我都很清楚。」張祥佑不想像薛西佛斯一樣,永遠脫離不了痛苦,他說:「你可以把那塊石頭丟掉啊,它就不會再沒完沒了的折磨你了。」他要用7年時間準備,7年後丟掉那塊石頭,解放自已。想要掌握自己人生,張祥佑提早放下工作,知名作家游乾桂則是夢想實踐者,他是典型離開工作追求心中夢想的人。
每月只要3萬元 游乾桂全家做翹二郎腿族
在醫院擔任臨床心理諮商師的游乾桂,一直身兼兩職,白天做心理治療師,晚上在擔任編輯主任;32歲那年,身體出現異狀,肝指數超過200,一度以為得了肝癌,檢查結果是慢性肝炎。
「那時每天都昏沈沈的不想上班,到了辦公室就想下班。」游乾桂形容當時情形,當下他告訴自已:「我要過對得起自已的生活!」游乾桂開始計畫脫離職場。他花了5年時間準備,前一年,他每天認真記帳,試著看如果他辭去工作,一家人(太太沒有工作,2個小孩念小學)在台北市生活一個月的開銷要多少錢。
1年後,他發現一家人一個月只要3萬元就夠開銷了,就這樣他試行5年後,在37歲那年同時辭去2份工作。游乾桂形容那5年是織夢時間,他很清楚自己的夢想,希望離開工作,專心寫作、演講,為興趣而工作。辭職後,游乾桂曾在家賦閒半年,那時心裡有點慌,但是他之前存的錢足夠一家人過一年簡單的生活,因此他轉念一想「這是一生中難得的休閒,要好好利用」,他到處遊山玩水,看書、寫作,後來寫作狀況漸入佳境,書一本一本地出,演講也接踵而至。
游乾桂說,一家4口都是「翹二郎腿家族」,每天閒居過日子,「現在我可以每天決定自己一天的色彩,決定自己的啟承轉合,決定自己起床的時間,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再受制於工作。」「如果你有夢想,只要開始就有希望,不開始就是零,開始了即便是0.1,加起來也會很可觀。」游乾桂說。
造訪他的那天是星期5上午10點,正是許多上班族最忙碌的時候,但游乾桂卻能悠閒的帶著我們到他頂樓的心靈花園,花園裡的花草植物全是他一手整理,「天氣好的時候,我常在這裡看星星,閒來沒事就把這裡的造景全部移動一次。你看,這張椅子的靠墊是我在海邊撿的漂流木,很棒吧!」在這個繁忙的大都市,他可以過著這樣閒散自由的生活,真叫人艷羨。
林家齊辭去百萬年薪 抓住兒子青春期的尾巴
游乾桂辭去工作追求夢想,張祥佑計畫在7年後辭職,掌握自己的人生,正是這次調查的最佳例證。根據調查,55.3%的上班族想放掉工作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顯然多數人所選擇的都不是他所喜歡的工作。
調查發現,58.3%的男性想放下工作是為了陪家人,另有47.6%的受訪者放下工作是想「先放一段長長的假,之後再做規畫。」聯華食品中國地區總監林家齊,最近就在親情的呼喚下,毅然辭去數百萬元年薪的職位,回家做個全職家庭煮夫。
今年才不過44歲的林家齊,39歲那年他就當上美商金寶湯公司(生產知名的雅樂思餅乾)總經理,後來轉任聯華食品,派駐大陸開拓市場,像候鳥一樣每天飛往不同城市,在各地視察業務。目前45歲,已經工作20年,最近太太強烈要求他回台,太太跟他說:「你錯過兒子最重要的成長期!」的確,他赴大陸時,2個兒子還在念小學,現在他們都已經上高中了。
「為了抓住兒子青春期的尾巴」,加上近來有高血壓情況,他提早與聯華食品解約,10月分辭職回到台灣,全心全意陪太太和兒子。「我想要享受一下腳步放緩的感覺」,現在他每天早上運動,陪太太吃早餐,等太太上班後,打掃整理家裡,下午去超市買菜,為全家準備晚餐。
林家齊認為,生命歷程中,有某個階段你會想停下來,回頭看一看你的人生。他選擇辭職,停下腳步,不做下一步規畫,只是盡情體驗一下生活的改變,「你知道嗎,當我為太太、兒子準備晚餐時,真的有種幸福的感覺。」
《我們嫁給了工作》一書中便指出,多數人愛工作而不愛生活,成了工作的黃臉婆,我們嫁給了工作,逃避了人生,卻賠上自己。林家齊自有一套對工作的看法,他說「我喜歡工作,但我只把工作當愛人,不會嫁給工作。在工作上我有選擇權,我不是工作的奴隸。」他的確掌握了工作的選擇權,才能夠說辭就辭。
不要過別人的人生 一股作氣重新起步
知名專欄作家劉黎兒最近宣布要離開中國時報(東京特派員)職務,劉黎兒不過47歲,卻選擇放棄大報社的穩定工作,她說「如果不早點離開就不會想創業。」
根據調查,33%想放下工作的人是想創業,劉黎兒正是想離開現職另創事業,她想專心寫作、寫劇本,其實她心中有個夢想「有天成為超級有名的作家」,為了「下半輩子要過不同的生活」,劉黎兒勇敢向現在的工作說再見。全球知名的策略專家大前研一在他的著作《想做就去做》中強調,「不要去過別人的人生」,他舉電腦為例,「電腦可以關掉AC鍵,一鼓作氣清除,重新起步,人生即使多按幾次AC鍵也無妨,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大前研一的人生就像他自己所描繪的,他一生都在追求夢想,對於自己想做的事,他就會勇敢去做。他喜歡音樂,卻轉念工學博士,畢業後進入麥肯鍚公司擔任顧問,之後參選東京都知事,最後落選;期間他創辦過創業家養成學校與政策學校,也企畫、製作、演出電視節目,擔任客座教授、經營企業、擔任顧問林林總總,過去的事可以像電腦一樣刪除,他說:「 人生惟有放下,才有所得。」
不論你工作幾年,如果你有想放下工作的念頭,你不必覺得慚愧,因為有84%的人和你一樣。當你想放下的感覺愈來愈強烈時,你應該正視自己內心的渴望,決定是否展開行動,暫停或不再工作絕非世界末日,只要準備充分,你得到的可能比失去的還多!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