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中年失業?

「中級主管」、「中產階級」、「中年人」,在美國被稱為「致命三中」,「三中」,正是目前白領職場的高風險群。如何避免中年失業?如何避免成為老闆最想幹掉的人?
2001年8月的一個星期五下午,台北一位歐商證券公司總經理在網上讀到當天才剛出刊的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歐洲總公司將裁撤整個亞洲部門。9月,他轉戰另一家外商證券公司。沒想到才過幾個月,2002年初,又因為公司撤離台灣而被裁員……。
在美國,現在流行一個新名詞叫做「致命三中」(three deadly middles),指的是「中級主管」、「中產階級」和「中年人」。假如你3者都符合——很不幸地,你就是現在職場上的高風險群。「現在台灣的金融界,裁員都從高級主管開始。證券界更鎖定副總經理以上,」40出頭的瑞銀投顧執行副總經理李哲宏和身邊的朋友,常常討論職場的危機感。
中高齡失業10年成長10倍
對高學歷的中高級主管來說,「失業」不但是過去想都沒有想過的事,面對失業時也更加脆弱。
瑪拉布朗在《失業後的陽光》書中形容,「對這些人來說,職業不僅僅只是一份工作。他們已經將工作視為個人的表徵,失業,無疑是對自己的扭曲和磨難,感覺上就如同離婚或是失去所愛的人一樣驚濤駭浪。」
54歲的陳彬,如今是暢銷書作家,從2000年起連續出版5本和上海相關的書,包括《我的上海經驗》、《移民上海》、《立足上海》等,每本都替他賺進數百萬台幣,常居排行榜首。很難想像,當年他是因為在上海做生意失敗破產,走投無路才開始寫書。他也永遠記得,剛剛出書時,沒有人認識他。他只好等在飛碟電台公司的走廊上,等待知名主持人出來上廁所的空檔,遞上自己的名片介紹新書。
最近10年來,根據勞委會統計,45到64歲的中高齡失業人口增加最快。從9千人增加到9萬1千人,成長10倍;全台總失業人口則是從13萬人2千人成長4倍,到達53萬人。
中高齡失業,其實背後隱藏著經濟轉型的大浪潮。
35歲開始的職場危機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折舊加速,沒有辦法一直更新知識的人,就會很快被甩在後面。公司被迫一直更新經營模式,跟不上腳步的員工,只好等待位置被取代。最近,紐約人壽在媒體廣登大篇幅廣告「跨業尋才」,瞄準沒有壽險經驗的高學歷管理人才,預備在2年內投資2億台幣,訓練出10個以上外勤業務單位的最高主管。
紐約人壽跨業取才計劃負責人劉育群說︰「保險公司在轉型,產品愈來愈複雜,新進的業務員學歷也愈來愈高。現有的30萬名保險從業員當中,我們覺得無法擠壓出足夠有能力的人才。」
美商惠悅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魏美蓉分析,現在專業淘汰的速度很快。過去專業能力的替換時間大約是10到15年,但是現在縮減到3年就是一個循環。「以前,可能到45歲才會碰到職場危機,現在提早到35歲,就需要提早學習第2專長,」魏美蓉說。
所以,過去中高主管最大的資產 —「經驗」,很快就不值錢。假如沒有其他的附加價值,很容易就被無情的競爭淘汰。李哲宏舉例,在證券投信界,公司付給副總級的主管一年的薪水加紅利至少是3百萬台幣,是一個新進MBA薪水的4倍以上。因此,公司也會期待這種主管能創造出4倍以上的價值。
經驗不再是職場競爭的護身符,中階主管容易被裁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老活在過去的光榮中。總是自恃「曾經」創下許多豐功偉業,但是不了解老闆面對嚴酷的競爭,注重的是「現在」的貢獻。
現在的企業面對外界嚴酷的競爭,比較不會考量中高主管過去的「苦勞」。「其實,公司每年付給員工紅利和獎金,就已經是把員工當年的功勞算清楚,新的一年,員工應該有責任創出新的成績,」美商宏智國際顧問公司執行總經理劉偉師分析外商公司付薪水的邏輯。
中階主管習慣於過去成功的經驗,常常落後而不自知。現在外界的變化太快,只埋首工作按時上下班的主管,不注意外界變遷,只是按老方法做事,反而成為組織裡溝通和進步的障礙。安泰人壽總裁潘燊昌在新書中就點出︰「中階主管常常是組織中最反抗改變的。」
「破領」階級如何自強?
不學習的中階主管,更是裁員的高風險群。劉偉師記得,有一家高科技公司併購後,聘雇管理顧問公司準備開始替員工上課。但是,總經理卻堅持要先做組織重整,將沒有學習意願的員工資遣,理由是「不想學,栽培以後還是停滯」!
1995年美國經濟的繁榮鼎盛時期,當時的勞工部部長羅伯萊奇(Robert Reich)在勞工節時卻宣稱,白領階級並沒有在這樣的經濟榮景中獲利最大,反而變成了「破領階級」(frayed collar)。因為企業為了加強競爭力,不斷地併購整合,不管是白領和藍領都面對同樣不確定的職涯。
如今,不景氣,更助長「破領」階級的繁衍。去年第三季,美國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的營收只成長3%,但是獲利增加7%。數字背後的故事是,獲利並不是因為業務成長而是因為成本降低,最大的成本就是人事費用,企業靠著大刀闊斧裁員降低成本。這也是為什麼最近,許多跨國企業在宣布獲利好轉的同時,卻繼續裁員。
精1門.懂2門.學3門
「破領階級」只能以更戰戰兢兢的態度面對這個時代。
許多管理大師都曾經試圖為迷惘的「破領階級」提供過答案。英國當代的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以「組織與個人的關係」新觀念聞名。1995年,他在《覺醒的年代》一書中就提出「第二曲線」的觀念——要過美好生活,必須在第1曲線走下坡前,及時開始第2曲線。當人生走到第一個S曲線的頂點時,也就是正當中高主管的年齡,其實是最辛苦的艱困期。在同一時間裡,要奮力保有過往最好的一部份,又要試驗新事物。所以第2曲線愈早開始,趁著還沒有走下坡之前,愈容易成功。
不只在台灣和美國白領工作者有很大壓力,台灣的潛在競爭對手—中國大陸,也瀰漫著同樣的壓力。陳彬觀察,現在,競爭激烈的中國,也有一個流行的順口溜,就是每個人都要「精1門、懂2門、學3門」。
終身學習,將是未來白領工作者生涯的主軸。曾經擔任12年記者,才轉行到證券業的李哲宏建議,白領工作者應該用策略角度,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他認為SWOT分析(Strength優勢、Weakness弱點、Opportunity機會、Threat威脅)對個人很重要。他也以個人的經驗分享︰「自己看自己,常常有盲點,可以和同事、下屬、長官虛心請教。」
在壓力這麼大、不確定性這麼高的職場生存,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給知識工作者一個發人深省的建議︰「假如工作就是你的一切,就有麻煩了!知識工作者最好在年輕的時候,就發展出一個興趣,這種興趣,讓你們未來有其他機會奉獻,創造個人成就。」看來,不管年輕或不年輕的白領知識工作者,都有的忙呢!
萬一,我真的失業了……
儘早把情緒轉成行動︰失業的前期都有很強烈的情緒,能愈早把情緒轉化成行動就愈容易成功。
紓解壓力︰保持運動習慣或是和家人相處,讓生活步調盡量排滿,不要老是陷在負面情緒。
注意風險管理︰別把所有的保險都停了,這時候最禁不起任何風險。
持續學習。保持和社會脈動的聯繫。
節流︰一旦沒有收入,只有節流,以免過度增加經濟壓力。
老闆最想幹掉誰?
美商宏智國際管理顧問公司(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執行總經理劉偉師歸納,最容易被裁員的主管,通常具備以下的共同點:
一、守本分、不主動:只把分內的事情用老方法做完。薪水隨著年資和公司成長愈來愈高,但無法提供其他附加價值。
二、學習動力中斷:社會環境一直變,企業面對的挑戰也一直增加。不想學或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就容易停滯,無法跟隨企業的成長。
三、抗拒改變:「這種人死最快,」劉偉師說。
四、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問題只會挑剔和質疑,卻沒有辦法提出解決辦法。
五、薪水高:和同業比,你的薪水明顯偏高,就必須很小心。假如又沒有獨特的附加價值,很容易被更年輕、更便宜的人才取代。
六、只拘泥管理細節,但缺乏領導能力:你帶領的團隊是否對你抱怨連連,還是在願景領導之下充滿鬥志?
如果不想成為被裁的主管,就要先避免以上的習慣。
陳樂融︰敢捨才有得
41歲的陳樂融,寫過許多陪伴大家走過青春的流行歌「瀟灑走一回」、「日安我的愛」、「感恩的心」等,並出過18本書。也當過飛碟電台副總經理、果陀劇團總監,現任銀河網路公司媒體總監。為什麼在大起大落,風險高的傳播界職場,他總是能成為搶手貨?
很多人一直以為我是單純的創作者,是SOHO族。但其實我一直都為組織工作。就是說,我是大象也是跳蚤。但因為處在大眾傳播界,所以知名度比較高,其他的工作者也可以在專業的領域擁有個人品牌。因為不同的企業,都需要一些明星球員。
我一直很有憂患意識,也很敢「捨」。譬如,飛碟電台的副總經理就是一個光環,但為什麼要跳入網路公司?又譬如,假如仍舊留在唱片界,現在一定是5大唱片公司之一的總經理,當年和我同期的人,現在都是總經理。這些都是我捨的一面。很多人不敢捨,所以一直無法突破。
憂患意識和敢捨、創新其實是同一件事。有憂患意識是說不斷吸收和學習,不是老是擔心明天失業。有憂患意識是活在當下,假如現在都做不好,一直擔心未來幹嘛?
每個人都必須很早就看清現實——這是個不穩定的世界和不穩定的職場。這也是一個沒有任何人欠你一份工作的國家。看清時代將會朝這樣的趨勢一直轉變,自己也比較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