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發展生命學分

過去的學習,侷限於「企業」和「學校」,學習的知識,是為了工作和賺錢需要。未來的學習,場所海闊天空,為的是發現奐然一新的新自我、新視野、新生命。
星期六的下午,在溫州街小巷的台大宿舍裡,一群人聚集在何興亞家裡不到10坪的客廳。主人為來客準備一杯清水、一只軟蓆,大家席地而坐,分享著這幾週的「讀書心得」,這次他們看的是一行禪師寫的《與生命有約》。
很難想像,這樣的聚會已經持續了6年。每個月3次,1次是讀書心得分享,2次是成長團體活動。每次參加的人數不一,背景也各異,有老師、公務員、普通上班族……。讀的書非常廣泛,從余秋雨的旅遊文學,到希臘三部曲都有,唯一的共同主題是「追尋生命價值」。
在防災國家型計劃辦公室擔任執行祕書的何興亞博士,是讀書會的核心發起人。他發現多數成員是希望在讀書會裡學習「可以改變生活」的知識,而不僅是理論,同時尋求自我肯定,得到支持和撫慰。為了不使讀書會無疾而終,何興亞依照成員的需求,設計了更豐富多元的素材,包括音樂欣賞、演講、成長活動等。
例如他們經常舉辦詩歌朗誦會,讓每位成員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詩,結集成冊,在活動當天準備燭光、音樂,讓成員或唸或唱,同時分享為什麼喜歡這首詩的原因。每次聚會後,成員輪流負責記錄當天的發言紀錄,讀書會前,也會有「帶領人」事先提供導讀資料。
離開學校後更需學習
「書裡的『道理』很遙遠,但是從認識的人口裡感受的道理是親切的,」何興亞說。過去的學習場所,侷限於「企業」和「學校」,學習的知識,多半為了服膺工作的需要。未來的學習,將會有更大的驅動力來自「滋養個人生命」所需,場所海闊天空。何興亞擔任常務理事的「新時代協會」,在全省已經有20幾個自發性的讀書會。「如果5、6年前是200個人,現在參與過的人數可能就有1萬個,」何興亞形容增加的比例。
以上班族在職進修為目標的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課程企劃中心處長李怡貞發現,過去「在職進修」的課程都是以進入職場的「技能」為主,現在愈來愈多人喜歡參加養生、飲食、禮儀、音樂等「藝文生活」類課程。李怡貞舉例,過去音樂班都是給小朋友、或是家庭主婦來上,現在愈來愈多上班族報名,而且愈不景氣,參與人數反而增加。
另一波風潮,則是愈來愈多白領上班族、中高階主管投入「知識型志工」的行列。一方面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貢獻給需要幫助的公益服務或團體;另一方面,也透過志工服務學習不同的生命價值、開拓人生的新「曲線」。
新一波志工學習潮
以上班族在職進修為目標的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課程企劃中心處長李怡貞發現,過去「在職進修」的課程都是以進入職場的「技能」為主,現在愈來愈多人喜歡參加養生、飲食、禮儀、音樂等「藝文生活」類課程。李怡貞舉例,過去音樂班都是給小朋友、或是家庭主婦來上,現在愈來愈多上班族報名,而且愈不景氣,參與人數反而增加。
另一波風潮,則是愈來愈多白領上班族、中高階主管投入「知識型志工」的行列。一方面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貢獻給需要幫助的公益服務或團體;另一方面,也透過志工服務學習不同的生命價值、開拓人生的新「曲線」。
新一波志工學習潮
自己創業做石化原料經銷的聯郵企業總經理李憲國,已經在故宮博物院當了7年的導覽志工。每個星期五早上,不論多忙,他的第一優先都是在故宮「排班」。因為對中國文化和書畫有興趣,7年前,他和太太一起到故宮接受志工訓練。受訓半年,還要經過筆試和口試,才能拿到正式志工的資格。
「那考試壓力不輸大學聯考耶,」李憲國笑說。為了完全了解中國文化形成背後的地理和歷史因素,當時他們還把女兒的地理歷史課本拿出來重讀,一有時間就苦K各種大部頭工具書。口試前,兩夫妻還對著鏡子演練好多次即席說畫。
「別人做志工都是在付出,我反而覺得我做志工得到的更多,」李憲國說。許多人都在志工服務中,感受到give and take的良性循環。
「人很奇怪,開始的時候你是give,後來才發現是take,人生是一體的,你的經驗、想法、創造力,只要不斷被使用、平衡發展,就會有更好的視野和哲學,」志願擔任台灣珍古德教育協會理事長、美國運通駐台總經理江丕文如是感受。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由於競爭如此激烈,愈來愈多極為成功的兩性知識工作者,到了40多歲就陷入停滯,他們知道自己已經達成事業生涯的巔峰。如果工作是他們的一切,他們就有麻煩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預言,發展「非競爭性的生活」和屬於自己的社區,以及興趣,將會是中產階級面對未來重要的「能力」。
如此「新鮮」的學習開場,怎不令人興奮又期待。
徐重仁:
創新來自我讀書,我看見,我實驗
在去年的低迷景氣中,7-Eleven卻沒有停止他們創新的腳步。從鮮食便當的成功、預購服務、台灣各地特產的重新包裝上市……,總經理徐重仁是企業創新的動力源頭,他說經營事業要走「超競爭」,不要太過在意別人做些什麼、大環境怎麼不好。不斷學習,吸收創新的養分,眼前永遠有機會。
我喜歡看書、聽很多新的資訊。很多人看過就過去了,但是我會掌握住其中好的觀念,去做實驗,從中發展新的商業模式或思惟。譬如星巴克引進台灣,就是5、6年前,我看日本的流通新聞說,美國的星巴克進入日本引起咖啡連鎖的衝擊。那時候我不曉得什麼叫星巴克,我很好奇為什麼可以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因為我學生時代在日本,本來日本的咖啡店就很多啦,因此我找機會飛到東京去看這家咖啡店。
那時候剛好是冬天、下雪的時候,我一直站在日本第1家星巴克的外面,看它的感覺,客人的出入、消費的感覺。覺得氣氛、格調都不錯,可是我不確定,因為這是日本的模式,那美國模式呢?後來我又飛到美國去看本家的星巴克,才決定可以引進台灣。這就是從書本或新聞的訊息,去思考它代表的意義,從裡面去找到機會。
所以我常常要同仁每天看書。一天至少看半小時的書,今天沒有空明天就要看1個小時,明天沒空後天就要看1個半小時,鼓勵大家多多去吸收。我的時間很有限,但我會用頭腦最清晰的時間去讀書。我每天早上5點半起來,我會先做一點運動,然後看書。如果星期天剛好一整天有空,我就會看一整天的書,一天可以看2、3本書。
通常我選書的方式,會從看英文報紙或日本報紙的介紹,然後去找我需要的。我也會看網站,很多報紙、雜誌會介紹一些網站,我會把它記下來,找時間進去看看。因為我從小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聰明的小孩,我不會做就去看人家怎麼做,學習人家的優點,一直學就養成一種習慣,喜歡聽人家講話,會想有什麼地方我可以吸收學習。這或許是我能持續接受新觀念和創新做法的關鍵。
江丕文:
每個人的一生,都該體驗一次馬拉松
美國運通銀行駐台總經理江丕文最近剛休完長假回來,他逢人便分享他最新的學習:賞鳥。最冷的天氣裡,他在金門看到了63種鳥,回家還一一記錄下來。這和他任何的學習一以貫之,他學馬拉松、風浪板、網球、高爾夫……,都是有目標、方法、步驟和計劃。他同時也是台灣珍古德協會的理事長、美國一家社區大學董事會的董事。對江丕文來說,所有的「活動」,都有一以貫之的主題:「學習」。他覺得人生一定要有「多重角色(multiple roles)」,在各方面的均衡學習會帶來難以想像的「綜效」。
我是一個平凡的、運動的人。我認為身體和頭腦一樣,都要不斷學習與練習,才不會退化。15年前我被派駐馬尼拉,在那裡我開始從慢跑學習練馬拉松,我覺得那段經歷非常有啟發,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有一次體驗馬拉松的機會。馬拉松全程要跑42.2公里,是需要有準備、有目標、有計劃的運動。不可能一早醒來說「我要跑馬拉松」就能跑。
開始跑馬拉松之前,需要6個月的暖身期。這6個月內,每星期都要跑50公里以上的練習。也要做飲食的規劃,把身體「引導」成可以跑馬拉松的狀態。開始跑時,前5到10公里要喝很多水。因為跑到30公里,是人類身體的極限,通常人都會在那個關卡「撞牆」。你的身體會像過熱的引擎,喝多少水也沒用,血液裡的廢物會流到腳底,全身的訊息都會回報給大腦,告訴你該放棄了。
我記得我第一次跑到我人生第一個1千公里的時候,遇到「撞牆」。我不斷告訴自己,我跑了1千公里,難道最後10公里要放棄嗎?那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建設和意志的考驗。馬拉松就像世界上任何比較偉大、有意義的事情一樣,都不是一蹴可幾。需要意志、願景、恆心、準備。要看遠,讓目標驅動你的意志,也要看近,管理目前身體的狀態。
我跑了1年馬拉松。之後我對運動的學習,從來沒有停過。多半時間我會慢跑,透過慢跑經歷每一個我所派駐的、新的城市與文化。我學過風浪板,風浪板讓我體驗那種處理危機、保持平衡的重要。最近我也開始學網球和高爾夫球,我清楚感受到肌肉也會有記憶。我不是一個專業的運動者,但運動的學習讓我有新的景觀和視野,對人生也有不同的體驗。
朱自強:
做志工,就是我享樂的方法
31歲的朱自強是電腦工程師,也是兒童福利聯盟哎喲喂呀專線的10號接線生。2年前和女友分手,心情沮喪又生了一場病的他,因為在醫院幫了一位老婆婆,從此開啟他的志工生涯。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劇中主角是個心理醫生,對人生極度失意的他只想讓生命快快結束。準備自殺前,他看到一位精神病患想上廁所便走過去幫助病人,最後居然忘記原本要自殺的事。我看到這個畫面時就在想,幫助別人的時候,到底是那個人還是自己受益?我想,是自己比較多。
來兒盟學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有個小女生打電話來,從頭到尾都只說英文。有人可能會認為她在胡鬧,但我就一直陪她聊天。後來才發現,她和弟弟都是資優生,爸爸是很忙碌的大老闆,晚上大人們不在,都得自己去吃飯。所以她其實很需要有個人能陪她說說話。用大人的眼光來看,這些煩惱也許算不了什麼,但這就是小朋友的煩惱。你的眼光要和他一致,才能從心裡認同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開頭就下判斷,給他們很多大人的意見。
從前念書時,爸爸都站在我後面緊迫盯人,父子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緊繃。但在輔導小朋友的過程中,我開始可以了解為人父母對兒女們的愛和期待。以前我和爸媽的互動很少,當了志工後,我開始會和他們撒嬌,相處情形好了很多。
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因為前陣子代表兒盟去領了一些志工的獎,加上現在你來採訪我,其實都會讓我很有成就感。但是我下一次是不是也要有這些成就感,才能驅動我繼續當志工?如果沒有這些正向的回饋,難道我就不做了嗎?
我告訴自己莫忘初衷。當初想當志工,就是希望能找一個讓自己感情有所發揮的地方。我觀察身邊的人,他們總把希望放未來。比方為了很想擁有一台車子,現在會很拚命去賺錢,但有了車子難道不會想要有房子?有了房子接下又要什麼?把希望放在未來,那未來的未來呢?我的人生觀很簡單。要享樂就要趁早,做志工幫助別人就是我享樂的方法。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如何讓自己更快樂,這不能冀望在未來,而是要從當下去尋找。
「那考試壓力不輸大學聯考耶,」李憲國笑說。為了完全了解中國文化形成背後的地理和歷史因素,當時他們還把女兒的地理歷史課本拿出來重讀,一有時間就苦K各種大部頭工具書。口試前,兩夫妻還對著鏡子演練好多次即席說畫。
「別人做志工都是在付出,我反而覺得我做志工得到的更多,」李憲國說。許多人都在志工服務中,感受到give and take的良性循環。
「人很奇怪,開始的時候你是give,後來才發現是take,人生是一體的,你的經驗、想法、創造力,只要不斷被使用、平衡發展,就會有更好的視野和哲學,」志願擔任台灣珍古德教育協會理事長、美國運通駐台總經理江丕文如是感受。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由於競爭如此激烈,愈來愈多極為成功的兩性知識工作者,到了40多歲就陷入停滯,他們知道自己已經達成事業生涯的巔峰。如果工作是他們的一切,他們就有麻煩了……。」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預言,發展「非競爭性的生活」和屬於自己的社區,以及興趣,將會是中產階級面對未來重要的「能力」。
如此「新鮮」的學習開場,怎不令人興奮又期待。
徐重仁:
創新來自我讀書,我看見,我實驗
在去年的低迷景氣中,7-Eleven卻沒有停止他們創新的腳步。從鮮食便當的成功、預購服務、台灣各地特產的重新包裝上市……,總經理徐重仁是企業創新的動力源頭,他說經營事業要走「超競爭」,不要太過在意別人做些什麼、大環境怎麼不好。不斷學習,吸收創新的養分,眼前永遠有機會。
我喜歡看書、聽很多新的資訊。很多人看過就過去了,但是我會掌握住其中好的觀念,去做實驗,從中發展新的商業模式或思惟。譬如星巴克引進台灣,就是5、6年前,我看日本的流通新聞說,美國的星巴克進入日本引起咖啡連鎖的衝擊。那時候我不曉得什麼叫星巴克,我很好奇為什麼可以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因為我學生時代在日本,本來日本的咖啡店就很多啦,因此我找機會飛到東京去看這家咖啡店。
那時候剛好是冬天、下雪的時候,我一直站在日本第1家星巴克的外面,看它的感覺,客人的出入、消費的感覺。覺得氣氛、格調都不錯,可是我不確定,因為這是日本的模式,那美國模式呢?後來我又飛到美國去看本家的星巴克,才決定可以引進台灣。這就是從書本或新聞的訊息,去思考它代表的意義,從裡面去找到機會。
所以我常常要同仁每天看書。一天至少看半小時的書,今天沒有空明天就要看1個小時,明天沒空後天就要看1個半小時,鼓勵大家多多去吸收。我的時間很有限,但我會用頭腦最清晰的時間去讀書。我每天早上5點半起來,我會先做一點運動,然後看書。如果星期天剛好一整天有空,我就會看一整天的書,一天可以看2、3本書。
通常我選書的方式,會從看英文報紙或日本報紙的介紹,然後去找我需要的。我也會看網站,很多報紙、雜誌會介紹一些網站,我會把它記下來,找時間進去看看。因為我從小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聰明的小孩,我不會做就去看人家怎麼做,學習人家的優點,一直學就養成一種習慣,喜歡聽人家講話,會想有什麼地方我可以吸收學習。這或許是我能持續接受新觀念和創新做法的關鍵。
江丕文:
每個人的一生,都該體驗一次馬拉松
美國運通銀行駐台總經理江丕文最近剛休完長假回來,他逢人便分享他最新的學習:賞鳥。最冷的天氣裡,他在金門看到了63種鳥,回家還一一記錄下來。這和他任何的學習一以貫之,他學馬拉松、風浪板、網球、高爾夫……,都是有目標、方法、步驟和計劃。他同時也是台灣珍古德協會的理事長、美國一家社區大學董事會的董事。對江丕文來說,所有的「活動」,都有一以貫之的主題:「學習」。他覺得人生一定要有「多重角色(multiple roles)」,在各方面的均衡學習會帶來難以想像的「綜效」。
我是一個平凡的、運動的人。我認為身體和頭腦一樣,都要不斷學習與練習,才不會退化。15年前我被派駐馬尼拉,在那裡我開始從慢跑學習練馬拉松,我覺得那段經歷非常有啟發,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有一次體驗馬拉松的機會。馬拉松全程要跑42.2公里,是需要有準備、有目標、有計劃的運動。不可能一早醒來說「我要跑馬拉松」就能跑。
開始跑馬拉松之前,需要6個月的暖身期。這6個月內,每星期都要跑50公里以上的練習。也要做飲食的規劃,把身體「引導」成可以跑馬拉松的狀態。開始跑時,前5到10公里要喝很多水。因為跑到30公里,是人類身體的極限,通常人都會在那個關卡「撞牆」。你的身體會像過熱的引擎,喝多少水也沒用,血液裡的廢物會流到腳底,全身的訊息都會回報給大腦,告訴你該放棄了。
我記得我第一次跑到我人生第一個1千公里的時候,遇到「撞牆」。我不斷告訴自己,我跑了1千公里,難道最後10公里要放棄嗎?那不是身體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建設和意志的考驗。馬拉松就像世界上任何比較偉大、有意義的事情一樣,都不是一蹴可幾。需要意志、願景、恆心、準備。要看遠,讓目標驅動你的意志,也要看近,管理目前身體的狀態。
我跑了1年馬拉松。之後我對運動的學習,從來沒有停過。多半時間我會慢跑,透過慢跑經歷每一個我所派駐的、新的城市與文化。我學過風浪板,風浪板讓我體驗那種處理危機、保持平衡的重要。最近我也開始學網球和高爾夫球,我清楚感受到肌肉也會有記憶。我不是一個專業的運動者,但運動的學習讓我有新的景觀和視野,對人生也有不同的體驗。
朱自強:
做志工,就是我享樂的方法
31歲的朱自強是電腦工程師,也是兒童福利聯盟哎喲喂呀專線的10號接線生。2年前和女友分手,心情沮喪又生了一場病的他,因為在醫院幫了一位老婆婆,從此開啟他的志工生涯。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劇中主角是個心理醫生,對人生極度失意的他只想讓生命快快結束。準備自殺前,他看到一位精神病患想上廁所便走過去幫助病人,最後居然忘記原本要自殺的事。我看到這個畫面時就在想,幫助別人的時候,到底是那個人還是自己受益?我想,是自己比較多。
來兒盟學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有個小女生打電話來,從頭到尾都只說英文。有人可能會認為她在胡鬧,但我就一直陪她聊天。後來才發現,她和弟弟都是資優生,爸爸是很忙碌的大老闆,晚上大人們不在,都得自己去吃飯。所以她其實很需要有個人能陪她說說話。用大人的眼光來看,這些煩惱也許算不了什麼,但這就是小朋友的煩惱。你的眼光要和他一致,才能從心裡認同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開頭就下判斷,給他們很多大人的意見。
從前念書時,爸爸都站在我後面緊迫盯人,父子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緊繃。但在輔導小朋友的過程中,我開始可以了解為人父母對兒女們的愛和期待。以前我和爸媽的互動很少,當了志工後,我開始會和他們撒嬌,相處情形好了很多。
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因為前陣子代表兒盟去領了一些志工的獎,加上現在你來採訪我,其實都會讓我很有成就感。但是我下一次是不是也要有這些成就感,才能驅動我繼續當志工?如果沒有這些正向的回饋,難道我就不做了嗎?
我告訴自己莫忘初衷。當初想當志工,就是希望能找一個讓自己感情有所發揮的地方。我觀察身邊的人,他們總把希望放未來。比方為了很想擁有一台車子,現在會很拚命去賺錢,但有了車子難道不會想要有房子?有了房子接下又要什麼?把希望放在未來,那未來的未來呢?我的人生觀很簡單。要享樂就要趁早,做志工幫助別人就是我享樂的方法。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如何讓自己更快樂,這不能冀望在未來,而是要從當下去尋找。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