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生命的呼喚

天下雜誌第268期2003/02/01何琦瑜


當失業率愈漲愈高,賺容易錢的機會愈來愈少,當頭銜不等於終身保障,工作不能成為人生的依靠,每個人都在問: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走?答案簡單卻也困難:下世紀的成功祕訣,不再是尋找「下一個成功的機會在哪裡?(What's next)」而是來自這個問題:「我是誰?什麼能驅動我人生的熱情?(What's first)」重新出發,要從「心」開始。



這是一個迷惘的時代

在銀行界工作了30年的章處長,感受尤其強烈。過去,進了銀行就像拿到「預約幸福的車票」。年資的累積就是升遷的保障:位置可以愈坐愈後排、頭銜和薪水與年齡成正比。但現在,或許就是過完年,金融業預計有1萬名員工的裁員風潮,年資不是保障,而是包袱。「世間的無常,常突如其來地令人啞口無言,」章處長如此自抒。


 
這是一個容易喪失「意義感」的的時代

姚平,前網路軟體公司協理。5年前,他從電腦資訊產品的頂尖業務主管,縱身跳入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網路產業,為的就是「等上市」。他把多數的積蓄拿來買公司股票,哪曉得這一等,就是5年。眼看著公司的股票價值,從一股12美元變成12元台幣,他失去了工作的動力和意義。辭了職,又發現想去的外商資訊軟體公司,多數把總部撤退到香港,把事業延展到大陸。突然間,他從高階主管,變成「不去大陸就失業」的尷尬中年。
 

這也是個容易失落的時代

快40歲的律師蔡兆誠,3年前結束了他的律師事務所,轉進人人欽羨的新竹科學園區,在股王級的明星公司工作。和同輩好友聚會時,一向有「以國家為己任」的知識份子性格的他,卻感嘆「中年失落」:「我和我過去念法政的朋友都難免有些理想性,不論做什麼事,總是希望能創造些什麼,只顧自己的生活是不太有意義的……,但是現在的政治環境,卻讓我們覺得無處著力……。」
 
對多數人而言,環境的變化,大過個體所能理解和承受。曾幾何時,安隆(Enron)還是財經雜誌和各種管理書中,多角化和企業改革的典範;如今,它是騙子、謊言和資本主義之惡的代表。
 
過去10年,在經濟成長率平均總是高於5%、失業率總是低於3%的台灣,許多人生活在「確定」的軌跡裡。賺錢的機會似乎永遠不缺,可以不斷追逐著明星產業與明星公司:去竹科拿股票、以網路之名IPO,或是現在一些人流行的「減薪到中國」。過去,台灣錢淹腳目,只要服膺「愛拚才會贏」,似乎就真的會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以「拚」和「贏」為最高依歸。
 
突然間,人們看不到「下一個成功的機會」。從政府到民間,沒有人說得出未來10年的方向。選擇和規劃,都顯得迷離模糊。「中產階級過去有基本信仰,努力到幾歲,就成就到幾歲。但是現在40歲就要被喊淘汰了,原來的遊戲規則都不適用,不知道怎麼去想像、面對未來,」心理醫師、心靈工坊負責人王浩威觀察發現,最近,中年期或前中年期的人,對「存在意義」的困頓感比以往強烈。


 
這樣的困頓感,或許不是台灣獨有

今年1月,美國財經管理雜誌《高速企業》的封面故事,竟然是個非常「緩慢」的題材:「我這一生該做些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作者在深入訪談900位各階層工作者之後,得出了他的「下世紀成功祕訣」:
 
「與其把焦點集中在『什麼是下一個成功的機會(What's next)?』,不如回到『什麼是最基本的(What's first)?』
 
前一個世紀,企業要問的問題是『新機會在哪裡?』未來,企業成功的機會,來自這個問題:『我的人生應該要做些什麼?』……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卻是決定組織成功與永續最實際的方法……。
 
人們不會因為移民到『熱門產業』而成功,或者遵循某種生涯規劃的方法而成功;人們的成功,會來自於他們清楚知道『我是誰?』。你熱愛你的工作,因為如此,而引發出的難以想像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這些『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的人,會得到回報,或許是金錢,或許是權力,更好的是,滿足。」


問題不在經濟,在人心

說起話來輕聲細語的王季慶,被稱為台灣「新時代(New Age)運動」的開創者。在她和同好創立的新時代協會中,有許多前來諮商和「尋求」生命價值的人,都是高學歷的知識份子。
 
王季慶觀察發現,台灣很多高學歷的中產階級,「沒有為自己活過」:「他們過去念書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出了社會要出人頭地,是為了社會的期盼,為了面子活……,他們每天擔心自己內在的能力,不如外顯的強悍,每天思考怎樣才能不被淘汰……。」
 
過去10年,當大家忙著追求「迎頭趕上」,問題便顯得無足輕重。提倡身心靈療法的縣立板橋醫院身心科醫師許添盛分析,過去的自我價值,依附在經濟條件和事業成就上,彷彿經濟狀況愈好,人的價值就愈高。但是突然間外在的成就太不可控,中產階級要被迫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價值,「失去了收入,就好像被閹割一樣」。猛然發現,事業之外的親子、家庭、自我,都是一片空虛。
 

或許低潮來得正是時候


愈來愈多人,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嘗試發現自己的潛能與熱情。當組織的價值不等於個人的價值,當頭銜不等於終身保障,也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回歸基本面」,試圖尋找自己心靈深處的召喚(calling)。
 
多數人都在失敗與逆境,或與生死交錯的關頭,才勇於面對自己的真實。曾永鴻就是個極端的例子。35歲,物理碩士,在竹科的某公司擔任研發主管。曾永鴻的生活就像典型的竹科人一樣,忙得沒有任何時間花自己賺來的財富。2年前,鄰居摯友突然在工作中死去,引爆他對自己人生意義的質疑。
 
「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到底想做什麼?我現在的工作是我最想做的嗎?」曾永鴻自問。去年,他決定辭去工作,投身研究癌症病人的身心靈治療法,做醫師的協同治療者。每個月3萬出頭的薪水,卻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喜悅」。同事朋友都驚訝他的決定,曾永鴻說:「當你開始面對自己生命的時候,是不需要解釋的。」
 
有人透過「停下來」,尋找「往前走」的方向。

做了10幾年建築師的阮慶岳,在一次重大事業挫敗中找到了讓自己「緩慢」的機會。他給自己5年時間,重新調整腳步,重建自己的價值體系。「如果沒有建立起生命的價值,下一次經濟再不景氣,你又會慌張了起來,」阮慶岳說。


勇於不同 走出自己的路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放下一切,轉向全然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這個時代,或許需要多一點點勇敢與想像力,才能鋪展出自己的軌道。
 
一直夢想著當畫家的郭振昌,在40歲的職場黃金期,大膽卸下「秋雨印刷總經理」的頭銜,在「存夠了過活的糧食」之後,就認真地當起了專業畫家。他每年定期開畫展,至今10年不綴,被畫界喻為「最懂得用策略與技巧構圖」、「具有社會批判力,又有市場潛力」的畫家。「真的有夢想的人,或許不必等到40歲,」他半帶調侃地笑說。
 
當所有人都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的時候,或許更需要有「自己的看法」。譬如說,不是人人都需要去大陸。在中國工作4年的曾俊才,在最不景氣時卻回台灣創業。他清楚了解自己在乎「有歸屬感」、有附加價值的工作環境,使他敢於逆向操作。
 
在去年台灣景氣最低迴時,7-ELEVEN統一超商陸續推出鮮食便當、預購等創新服務與產品,創下營業額30億的佳績。總經理徐重仁就強調,專注是成功的關鍵,而不是地點,「如果大家一直想到另一個市場,他就沒有辦法專心在自己的本土努力。他會認為好像那邊比較好,覺得看不到的、未來的東西好像比較好。」


讓生活與工作平衡

王浩威指出,台灣過去是開發中國家,永遠有成長的空間。但當無限的經濟成長不再,人們必須面臨生活型態和價值觀的徹底調整。「不是每個人都會找到工作,也不是每個工作都可以做一輩子,」王浩威認為,人們必須學習「人生不只是工作」,要有做「無用之事」的空間。譬如歐洲人很習慣趁年輕的時候,到其他國家居住幾年,藉此累積人生的視野。
 
英國知名的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不斷倡導的「組合式生活」,或許是建立自我價值、開展多元化生命潛能的好方法。
 
韓第認為,每個人的「工作」都可切割成四種組合:家庭工作、義務工作、學習工作及有薪工作。過去我們慣以為常,全心投入的「有薪工作」,不過是四分之一。一個均衡有意義的生活,應該平衡四種工作所佔的時間,每年審視,並調整自己的「不平衡」,也透過從不同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價值。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上午9:00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0 意見:

張貼留言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 Powered by Blogger